EN
新闻动态
不忘初心,家国情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形势政策课
发布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616

       10月23日下午3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中北校区二附中阶梯教室举行了以“忘初心,家国情怀——以长江源村为例”为主题的形式及政策课程。该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安俭教授授课。


       课程一开始,教授以青藏高原的歌曲为引,引导大家一起唱歌,激起阵阵掌声。随后讲述了这首歌曲的背景与其中包含的修建青藏高原铁路和公路时人们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背景下,歌曲中多包涵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随后,老师由青藏高原的建设引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其中包含了三江源的建设与生态保护。老师对三江源的地理位置以及作用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保护三江源的必要性,随后又描绘了三江源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藏羚羊缺少等现象,讲述了保护三江源的原因。并由此引出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此做出的贡献,其中就包括三江源生态移民区。原本居住在唐古拉山镇的藏族人民世代以放牧、采摘、挖天然药材为生,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为响应国家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政策,2004年400多村民从海拔4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搬迁到距离原来居住地420千米的长江源村,舍小家为大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牺牲与贡献。

       在安俭教授的讲述中,重点提起了一位为青藏建设做出极大贡献的慕生忠将军:“一个人,一条路,一个人,一座城”。在长江源村建设好之后,习总书记去到村中参观,昔日,村民们生活环境恶劣,如今环境优美,人们在禁牧后改为以枸杞生意为生,走中国富裕路。

       随后教授又介绍了三江源的生态目标:打造长江源生态第一镇;建设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生态功能区;不断加大沱沱河的保护力度。并简要介绍了针对三江源生态的几条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生态保护成果。

       课程的最后,教授提出了长江源生态环境问题及思考以及长江源生态保护的经验借鉴,并且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课程圆满结束。

       上课开始之前,安教授用一首声情并茂的《青藏高原》,带着同学们进入了青藏高原——带到了遥远的长江源村。

       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讲解,让我们认识了慕生忠将军,老党员更尕南杰等等一批对长江源村贡献很大的人物,也深刻认识到了保护与帮助长江源村的重要性。 对长江源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以及提出的借鉴经验让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于长江源村的重视与关怀。看到十几年间村民从简陋的帐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用上了现代化电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从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转变,更体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不禁想要为决胜全面小康、书写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刘奕辰

       今天下午3点,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收获颇丰。本次开课主要讲述了国家对于生态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实行的保护措施,并详细讲述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省格尔木市等案例。从建设前后地区的情况对比来看,这些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移民区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居民也对此十分感激。我认为这些生态保护措施不仅保护了国家的地理环境,同时使人民能够更加怀有感激之情地去回报国家、回报中国共产党,是一举两得之事,而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成功,我也为此感到自豪。

--1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邓峻宇

       这堂课以教授和学生共歌一曲《青藏高原》开篇,整堂课的气氛都很好,我仿佛瞬间被带入了青藏高原一般。在青藏高原这个美丽的地方,修建过一条神奇的天路,它将这里和整个中国连成一片。这里是我们中国的韵味中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最美的地方,更是最容易被破坏的地方。主席说过:“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像藏族同胞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迁入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样,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随着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不得不日益被人类所重视,因为这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1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罗紫艺

       曾经,我以为移山填海只是一个传说;曾经,我以为那些所谓的“艰苦生活”只是一种人们的想像——然而,当我真正地看到,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们,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毅然决然地前往当时环境恶劣的“长江源头”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敬佩。不仅如此,看到今日的长江源头摆脱了昔日的“狰狞”,在前辈们的治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场景,我更是激动万分。安教授的讲解,似乎真正地把我们带到了长江源村,使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了祖国的问题而担忧,为了祖国的改变而欣喜,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思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祖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负一腔家国情。

--1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高鸿铭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安俭老师以一首《青藏高原》为引,将长江源村的故事娓娓道来。安俭老师从三江源大移民的重重困难,讲到慕生忠将军一次次为青藏公路的修建而努力。尽管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一段坎坷历史,但听了安俭老师的讲述之后,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老一代前辈们为祖国江山,为人民而服务的出生入死的决心与意志。“这就是天路的标志”,这更是指引我们,激励我们新一代中国人前进的风向标。

--1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陈佩佩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