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16日,人机交互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ACM CHI 2024(CCF-A)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计算机学院人机交互课题组孙玉灵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题为Technology-Mediated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Dementia: Needs for and Challenges in Professional, Personalized and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s的长文(https://dl.acm.org/doi/full/10.1145/3613904.3641977),并荣获“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该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合作作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易振南、香港科技大学麻晓娟教授、 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毛君妍医生、昆山杜克大学佟馨教授。
图一:Best Paper Award
该研究主要关注以技术为媒介的认知症非药物干预,并从理疗师视角分析了目前干预交互技术在支持专业、个性化、多角色和多方法协同的非药物干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认知症是一种异常的大脑退化,导致人的思考、说话、社交、生活等能力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500万人患认知症,是老年人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国家医疗系统和数千万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应用为更加普适、个性化的认知症干预提供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认知症干预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角色协作过程,体现在疾病特征、环境因素和协同干预过程的复杂性上,这给实际的交互技术效能带来了挑战。
研究深度挖掘了实际场景下面向认知症老人的非药物干预过程,以及交互技术在该场景下的实际效能。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各类智能技术提供了非常让人期待的非药物干预前景,但各类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应用挑战,主要体现在:1)认知症老人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状态对他们接受技术干预的意愿和能力上带来的挑战;2)目前技术在支持具有专业性、情境性、多角色协同性、多方法融合性等特征的非药物干预过程上遇到的挑战。根据发现,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非药物干预技术设计建议,包括面向认知症患者差异化精神行为症状的干预技术设计、融合服务提供者视角的干预技术设计、面向多角色协同干预过程的干预技术设计等。
图二:认知症老年人非药物疗法干预过程的观察研究
ACM CHI(The ACM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是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也是计算机学会认定的A类学术会议,被Core Conference Ranking评为A*级(flagship conference)会议,在谷歌学术人机交互领域期刊及会议整体排名中常年位列第一,学术影响力指数H-5 index高达122(2024年数据)。CHI会议注重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探索创新的交互方式、新兴技术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以及技术使用中的社会影响与伦理因素,录用的论文一直以来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含金量。CHI 2024共收到4028份论文投稿,最终录用1060篇(接受率为26.4%),其中40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