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由脑入身:真实感数字人生成 和智能行为认知”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10

2023年12月2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文理跨学科系列论坛——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二十六期)在我校理科大楼B座504室和线上腾讯会议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承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由脑入身:真实感数字人生成和智能行为认知”,针对数字人这个数字内容创作的第一对象,邀请来自计算机、心理学、自动化、数学学科的专家进行研讨,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探究数字人生成的新方法和高效应用。

本次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刘烨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学院金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清教授,及学院李洋副教授作特邀学术报告;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蒯曙光教授、汪晨波教授,学院王长波教授,及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邓成龙专任副研究员,与各位特邀报告专家一起开展圆桌讨论。论坛由学院何高奇教授召集,并与邓成龙合作主持特邀报告,科技处张竞老师和相关学科师生40余人参与论坛。

学院党委书记余佳为论坛致辞,他代表学院对校内外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学院正在发挥自身优势,聚力“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X”的战略方向,积极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他期待各位科学家在今天的论坛上分享优质成果,贡献真知灼见,以互学互鉴连接多元学科,以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在嘉宾报告环节,刘烨斌教授以“3D高斯动态三维重建与数字化身生成”为主题,分享了其在数字化身生成方面的一系列工作。他首先介绍了基于NeRF的相关工作,引入具有更高渲染质量和更快渲染速度的3D高斯点云渲染新方法。围绕Gaussian Splatting在3D场景表达和渲染的优势,刘烨斌教授重点阐述了其近期在动态场景实时重建与视点绘制、基于图像大模型的 3D 人像视频生成技术、全息数字人重建与生成技术的研究工作。

蔡清教授以“大脑中的语义表征和加工”为主题,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理解人类大脑如何表征和组织词汇语义方面所做的工作。她首先介绍了团队构建的基于汉语词汇联想的大规模数据集SWOW-ZH;在此基础上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表征相似性分析,比较了SWOW-ZH和基于文本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谁能更好地解释、阅读单词引发的神经活动。蔡教授介绍了从词汇表征、词汇整合到语言加工的变化过程,及语言的多层级不确定性,强调了基于人类大规模行为学数据的“内部模型”的重要意义。

金晶教授以“脑机接口范式设计、算法优化及应用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诱发的脑机接口和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的范式设计以及识别算法优化等内容,并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面向多种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如中文打字系统等。金教授研究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性的新型辅助技术,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

李洋副教授以“基于三维视觉的元宇宙虚拟人和场景构建技术”为主题,介绍了元宇宙的现状及其对元宇宙的相关理解。他围绕UE5、GPT、三维重建以及AIGC等内容,展示了团队对虚拟人构建以及场景构建的探索与实施方案。

在圆桌讨论环节,王长波教授、汪晨波副教授以及何高奇教授等抛出了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在虚拟人研究方向上的交叉空间、达成路径、数字人的信任感、基于脑机交互的共情能力测评、记忆的表征等跨学科问题,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各抒己见,理论结合实际,探讨合作可能。在每位专家的特邀报告之后,现场与线上的师生们也就感兴趣的内容踊跃提问,各位专家给予了专业解答。

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专业知识分享,并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探讨和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观点碰撞激烈,激发了师生们对于未来学术发展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论坛也促进了各学科研究者的互相了解,为各院校各院系间的学术交叉合作与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