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计算机学院教师党支部在线学习交流习总书记扶贫论述
发布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5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持续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2019年11月6日计算机学院教师党支部28名党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议题进行集中学习交流。本次活动采取线上微信群交流的方式,由支部副书记金健同志主持。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非常丰富、深刻,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等7个不同角度。因此,在前期的线下学习阶段,党支部将28名党员分为7个小组,开展了专题学习,每个党员整理了各自的学习报告,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次线上学习是对线下学习成果的进一步分享、交流和碰撞。

       在引导发言阶段,金健同志认为总书记对扶贫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在很早时候就关心重视,而且注重实干落到实处。我们身处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实际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有全局意识,要时刻想到中国的贫困人民和身边的贫困学生。

       在主题学习交流阶段,各学习小组的党员积极发言,分享了他们的学习体会。

       1、关于“两个确保目标”,即2020年要实现“两个脱贫”: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沈建华同志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里程碑阶段,意义重大。沈建华同志阐述了一段自己的经历:1987年我留校工作第一年就参加了当时的教育扶贫(讲师团),到贫困乡村初中支教一年。虽然当地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自来水、经常停电,还同时要上数学、英语、历史三门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确实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帮助,并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地教师、村民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并获“上海市第二届讲师团先进个人”。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并帮助、支持身边的人投身、参与教育脱贫工作。今年,我也鼓励、支持我系毕业生(李奕霖,我指导的保研生)去云南支教一年,为教育脱贫做点贡献。叶健同志说道: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的重要体现。陈蕾同志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值此扶贫攻坚克难的决胜期,高校教师如何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是关键;借助团队力量,定点、长效地进行“扶智”与“扶志”,授人以渔,畅通信息与交流渠道,可能会是“高校扶贫”的可行模式;“扶贫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中国人民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过程。这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财富,成果才更值得珍惜。

       2、关于“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即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肖春芸同志认为通过教育扶贫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技能或者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知识、有能力、成才,再来带动当地的人民脱贫致富。张楠同志认为,要高度分析贫困问题、原因及当地条件,加强上下联动,加强内部统筹,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杨燕同志补充道:“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系列讲话和工作落实都是注重实效,一个也不落下,不仅扶贫还需扶智。对于我们教师在国家扶贫工作中尽自己的力量,体现在可以发展互联网教育,能够使得边远山区的儿童或者留守儿童的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关于“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窦亮同志认为产业扶贫要和当地产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促成长效机制的建立。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主要阵地和关键领域,要使贫困户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意识,使他们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脱贫。兰曼同志提到自己也在最近两年多次参与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销售活动,积极购买精准扶贫产品,学校也积极采购精准扶贫产品,这是都是身体力行去解决问题的措施。

       4、关于“五个一批”的实践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方发明同志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伟大性,也深入了解到当下扶贫工作的现实情况及发展方向。为了促使社会平衡、充分的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势在必行,时不我待。马天龙同志认为,作为普通党员应该在生活中积极身体力行,比如通过支付宝的微公益,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医疗服务,避免他们因病致贫;可以通过公益渠道捐赠书籍、衣物等,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通过学习改变贫困现状。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在习总书记的扶贫思想指导下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赵静同志以在扶贫第一线的父亲为例,讲述了村子里的孤寡老人由于不识字来找父亲帮忙写材料申请危房改造的事情,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心酸与欣慰,不禁感慨精准扶贫真的可以造福百姓,她认为很多扶贫项目都是在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在切实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看到这些发展与进步。虽然没有机会直接投身扶贫工作,但是可以坚守岗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5、关于“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石亮同志认为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扶贫意识和扶贫贡献,强化对偏远地区学生的基础知识,创业能力的扶助,实现精神和能力的富足。孙玉灵同志分享了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支教的经历,每次离开时都有着强烈的无力感。又结合养老的课题进行阐述,该课题原来是关注老人,但现在特别关注护理员,他们基本都来自农村到上海打工,但是技术的快速发展慢慢把他们定位在了养老的“tool”,而不是a person。但他们是养老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也真的需要特别多的关注,没有他们,所有的养老技术框架都是纸上谈兵。 他认为,无论从教育,从CS researcher,还是从一个相对不贫困的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

       6、关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脱贫方法路径。谢源同志表示极其赞同扶贫和扶智并举,纠正扶贫工作“重物轻人”的现象,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的智识。扶贫干部应摆脱完成扶贫任务的被动思维,既扶志又扶智,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张伟同志认为,要在我党坚强的领导下,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精品,引导群众迈步向前;另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工作中。李晨晖同志认为,扶贫的工作,在投入扶贫资金的同时,制定完善的脱贫措施,因地制宜做好正面的引导工作,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完善的扶贫机制很有必要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能够完全消除贫困。何高奇同志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他参加1996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扶贫,一起到江西上饶的灵樟小学开展希望工程。当时他们募集一些学习文具,以及学校团委提供的一些资助,到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持的灵樟学校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现在这所学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已经发展的挺好了。由此,他认为习总书记把扶贫工作摆在一个战略高度,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理解。王晓玲同志认为,教育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也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只有大家共同关注教育,教育扶贫攻坚战才能打赢。”从自身工作做起,追求进步,自身作则,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

       7、关于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周阳同志认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参与支教服务、开设远程课题等形式,提高定点扶贫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当地教师培训,支持扶贫县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去当地创新创业。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找准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的结合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王祥丰同志谈到:做好教育脱贫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受客观条件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难。为此,需在教育扶贫的思路、举措、方法等方面注重创新,走出一条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比如,在路径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聚集重点,由扶持重点地区向既扶持重点地区,又扶持重点学校、重点人群转变。利用新型人工智能技术、VR/AR技术,提高教育脱贫的创新度。张伟同志认为,要在我党坚强的领导下,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打造地方精品,引导群众迈步向前;另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工作中。

       最后,党委书记王长波同志总结道:扶贫攻坚,教育先行,要改“扶贫”为“扶志”,“扶贫”为“扶智”。作为高校教师,如何发挥科技和教育优势,以科技支持经济,需要我们发挥优势精准对接,为社会实在服务。扶贫工作做好了,对教师对学生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教育,是奉献社会不忘初心的一种方式。

       通过本次在线交流学习,大家深刻体会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值此扶贫攻坚克难的决胜期,高校教师要找准定位,发挥有时,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