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这个团队,获评实验室建设管理先进集体
发布时间:2021-06-11        浏览次数:300

       近日,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团队荣获2020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管理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先进集体,中心教师叶健获评实验室建设管理先进个人。这是一支“务实进取,精于钻研”的集体,他们服务在机房、实验室,深入实践课程一线,辅助教学、维护硬件,是计算机学院运行支撑的强有力保障,该团队目前由8位教师组成,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副院长陈蕾担任主任。

       中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顺应国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及华东师范大学“全人”养成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综合前沿性、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广博性五个层面的关键要素,秉承“五性合一”的育人理念,切实做好支撑服务。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体教师

叶健老师获评学校先进个人

扎实推进本科实践教学,培育高质量专业人才

       聚焦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本科实验的日常教学。中心长期服务于实验教学的专用网络系统、服务器机房和私有云等共2500台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维修工作,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当前,中心年均承担课程50余门,实验总量达10万人时,包含计算机学院全部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计算机相近学科的本科实验教学任务。

在实验中心开展的本科实验教学

大力推动实验课程改革,实现系统级实践育人

       针对国内嵌入式教学普遍存在重软件轻硬件的倾向,学生只能在嵌入式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不具备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底层驱动程序的能力的问题。依托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学院课程负责老师自主研发实验器材及实验例程,设计并制造4款实验系统及4种拓展板,研发的DY-IoT-PB实验系统现已被全国电子科技竞赛等指定为竞赛专用板卡。顺应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快速融合发展趋势,近年来,学院依托中心着力建设软硬件结合的AI实践、实训课程,建设的《AIOT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已于2021年投入课程教学。

DY-IoT-PB实验系统

积极培育孵化双创项目,培养创新型AI人才

       实验中心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指导和场地支持,在原有开放创新实验平台基础上,创建创客空间、云创空间,推动AI双创项目的开展和孵化,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大大扩充现有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职能,将其打造成集专业实验、双创空间、企业实训、产学研协同、三全育人的大型综合性平台。结合当前的前沿技术和科创热点内容,中心为有参加双创竞赛意向的同学提供了项目资源和指导。

近期科创可选项目及可借器材列表

项目

所需器材

时长

人体姿态三维重建

树莓派+普通摄像机

6

三维扫描仪

树莓派+普通摄像机+转动底座

6

空间手势鼠标

树莓派+普通摄像机

6

arduino智能家居

arduino+各类传感器+直流/步进马达

6

arduino小车

arduino小车套装+蓝牙模块+lidar+感应板+ttl摄像机

6

unity VR/AR入门

深度摄像机+智能手机+绘图板

6-12

unity VR/AR进阶

深度摄像机+HTC头戴显示器+绘图板

12

借助全景摄像机的三维空间还原

TPLink 360cam

6-12

搭建编程实训平台,服务赛事保障支持

       学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编程和算法设计能力培养,并依托中心组建了ACM班,举办了多项ACM竞赛。2017年起在EOJ(ECNU Online Judge)上推出程序设计免费在线月赛,累计已吸引近万名编程爱好者参加。此外,还有定期开展的训练赛以及“图森杯”等程序设计竞赛,中心长期为相关赛事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中心参与共建的EOJ平台在国内高校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系统同时也服务于江浙沪青少年信息技术和编程思维培养。

 

“图森未来杯”程序设计大赛

助力青少年实践科普,公益实践回馈社会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获得授牌,正式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之一。实践工作站将依托中心研发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录音、基于多源信息的AI物种识别方法等实践课程,以提升青少年的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计算机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系统地建设一套以人机关系为核心的计算机学科科研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体系,相关工作有望更好地可持续地服务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

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获得授牌

       未来,实验中心将继续秉承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夯实基础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双创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各类竞赛组织力度,提升社会科普实践宣传和服务能力,整合实验室资源打造创新实践基地,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努力和贡献。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