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计算机学院科研团队推出开源推理教育大模型EduChat-R1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次数:10

5-2.png

近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duNLP团队正式发布新一代推理教育大模型——EduChat-R1,一个具备“教育思维链”,更懂学生、更会教学的混合推理教育大模型。该模型首次引入“教育思维链”(Educational Chain-of-Thinking)机制,具备类人教师的教学推理能力,标志着教育大模型从“知识输出”迈向“深度思考”的关键跃升。

1)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先思考、再育人”的教学逻辑

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围绕“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当前大多数教育大模型仍停留在知识问答与内容生成层面,缺乏对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深入理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EduNLP团队提出了“Thinking before teaching”理念。通过构建面向教育垂直领域的深度推理指令数据集,并结合强化学习策略进行模型训练,EduChat-R1成功具备了“慢思考”能力,能够在多种教育场景中模拟人类教师的教学决策过程,实现“教必有据、因据施教、循证辅导”。

2)多场景多学科泛化,教育工具调用,模型能力全面升级

这一突破使模型在能力上实现全面升级:不仅在引导式教学、心理疏导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出跨理论、跨学科的泛化能力,成功融合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等多种心理咨询理论,还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题目特征,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多个学科中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此外,EduChat-R1支持基于MCP框架调用教育工具,为构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智能体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系列能力的实现,标志着教育大模型正从“通用问答”向“教育推理”跃迁,也为其实现真实教学场景中的深度落地提供了全新可能。

3)开源共享,赋能智能教育生态

为推动教育大模型的研究与落地,EduNLP团队已开源EduChat 2.0与EduChat-R1模型。目前,包含8B、32B 等多个参数版本的模型已在GitHub和Hugging Face平台上线,面向全球研究者和开发者开放使用。目前,EduChat模型在Huggingface的累计下载量超过10k次。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开源共享,加速教育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课堂,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未来,EduNLP团队将持续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推动智能教育向更高效、更公平、更有温度的方向发展。

附:EduChat简介及其发展史

2023年2月,EduNLP团队启动针对教育垂直领域的对话大模型EduChat相关项目研发。该项目主要研究以预训练大模型为基座的教育大模型相关技术,融合多样化的教育垂直领域数据,辅以指令微调、价值观对齐等方法,提供教育场景下自动出题、作业批改、情感支持、课程辅导等丰富功能,服务于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助力实现因材施教、公平公正、富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2023年4月,首个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垂直大模型正式问世,开启了教育人工智能的新篇章。同年6月,团队发布了开源版本EduChat 1.0,为智能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8月,进一步公开了详尽的训练报告与参数信息,为教育行业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10月,重磅推出“华师-学海无涯”教育语料数据集,涵盖超过13TB的高质量数据,极大丰富了教育大模型的数据生态。进入2024年,研发重点转向功能优化与场景拓展,成功升级引导式教学功能,并创新性地将AI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推出新一代教育大模型EduChat 2.0,推动智能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延伸。在过去三年中,团队深入调研一线教学场景,持续打磨技术,累计内测十余个版本,并在多款下游教育产品中不断迭代优化。最终,在2025年7月,正式发布EduChat-R1,构建了“Thinking before teaching”的智能教育新范式,并研发多款智能化教育产品,实现了教育大模型在性能与应用生态的全面跃升。

图1:EduChat发展史

EduChat首版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308.02773

模型体验网址:http://educhat.top/

GitHub开源网址:https://github.com/icalk-nlp/EduChat

Huggingface开源网址:https://huggingface.co/ecnu-icalk


EduChat项目团队介绍

主要发起人: 周杰、陈琴、贺樑

主要负责人: 周杰、陈琴、吴雯、吴兴蛟、李鑫、吴玉兰、应振宇、何峻、贺樑

参与人: 丁宇洋、周友根、但宇豪、王子威、李俊松、丁棋、周莘杰、宋知时、高峰、杨宇涛、怀天宇、詹必豪、余千禧、沈锴成、单良、许俊杰、张子昊、贝佳洋

顾问:邱锡鹏教授

致谢:竹蜻蜓数据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