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社会实践︱计算机学院师生暑期探寻东巴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10

东巴文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它不仅承载着纳西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等丰富文化内涵,更是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为了深入了解东巴文,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成博栋、贾博文、商婧雯、高靖淇、夏奕炜五位同学在杨文彧老师的指导下,近日走进丽江,与丽江师范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开启了一场关于东巴文化传承新路径的探索之旅。

抵达丽江后,同学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丽江古城内的东巴文化体验馆,与丽江市非遗传承人和闰元老师进行了交流。作为体验馆的 “文化代言人”,和闰元老师每天在这里为游客演示东巴文书写、讲解纳西族民俗故事,让千年文字在烟火气中 “活” 起来。同时,他还承担着古城大研中心完小东巴文兴趣课程的授课任务,和老师边演示东巴文的象形写法,边向同学们讲述校园传承的故事。

调研的第二站,同学们走进了和福禧老师的家。和老师负责东巴文基础课程的授课,同时深度参与东巴文教材出版的工作。同学们围绕东巴文传承困境与解决方案等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

在丽江市博物馆,副馆长木琛老师的分享为同学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不仅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馆藏的东巴文经卷、法器,更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剖析传承痛点:“东巴文不是孤立的文字,它连着纳西族的历法、宗教、艺术,传承需要整体性保护。”

在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副院长和丽峰、研究员和虹、宣教室主任周净、古籍室专家张磊、办公室主任白静老师等用严谨的学术视角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们系统介绍了东巴文的起源脉络、现存文献数量,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他们的介绍,不仅让同学对东巴古籍的现存情况有了更精确的了解,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其传承的紧迫性。

此外,同学们还走访了白沙锦绣艺术院。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正文老师在工作室里亲手展示东巴文的书写技巧,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在采访中同学们了解到东巴文字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和老师也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角度提供了对于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和解决构想。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李泓波老师详细介绍了东巴文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从政策支持到民间实践,李老师梳理的传承脉络图和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体系的详细介绍,让同学们对东巴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丽江之行,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东巴文化,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与对东巴文化传承现状的深刻分析,再到提出切实有效的可行对策,未来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将继续深化思考,不断完善项目方案,让以东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