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第三届上海市高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13日下午,第三届上海市高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B座504室和线上腾讯会议同步举行。围绕“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邀请了百度高校合作部计湘婷副总监、清华大学出版社龙启铭首席策划/编审,以及华东理工大学郭卫斌教授做特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实践教育办公室彭超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贺樑副院长、徐飞副院长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高奇教授负责组织、主持这次研讨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十所院校的三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论坛。

在致辞环节,彭超主任首先代表本科生院对校外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强调了算法教学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性,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上海智慧,将为推动算法课程教学乃至整个计算机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路。

贺樑副院长对专家们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贺樑教授表示,学院新成立6个教研室,将更加重视教学研讨工作,希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把自己负责的每一门课程上的更好。贺樑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寄予厚望,他期待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汇聚智慧,共同为应对未来的教育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找到更有效的路径。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徐飞教授强调了算法课程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并对各位参会者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徐飞教授希望大家在交流中能够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同时,徐飞教授还表达了与百度等业界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意愿,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推动算法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在嘉宾报告环节,计湘婷副总监指出:在大模型时代,价值创造的逻辑正在被深刻重构,这直接导致了算法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强调,大模型真正的价值在于实际应用,同时随着AI使用门槛的降低,未来的程序员需要更加专注于“定义系统的意图”。因此,活用AI工具、精准定义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愈发重要。她还提到,鉴于AI浪潮没有清晰的“赢点”或“终局”,坚守“长期主义”是应对变化的最佳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计湘婷女士详细解读了百度正在推进的“1000万大模型人才培养计划”。她着重介绍了百度如何通过各类算法竞赛等实践案例,实现“科学概念”与“工程实践”双轴模型的深度融合,并致力于构筑起一个基于“学科数据-工程任务-人才能力”的算法人才培养产学协同机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首席策划、编审龙启铭先生以“AI赋能新形态教材建设与教育部‘101计划’”为题,进行了深入分享。龙启铭先生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教育部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人才培养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国家级一流课程与专业建设,以及《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等关键文件,并阐述了这些政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接着,他从教材建设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教材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核心意义,梳理了教材建设形态的历史演变。报告重点聚焦于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AI对新形态教材的作用与深远影响。最后,龙启铭先生简要介绍了教育部“101计划”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具体进展和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郭卫斌教授首先深入阐释了程序设计课程的内涵,并对其在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进行了明确界定。他详细介绍了为提升课程质量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改革举措,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报告重点阐述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此外,郭卫斌教授还分享了在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强调了优质教材资源对支撑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作用。

在随后的论文进展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展开了深入的分享与讨论。上海交通大学高晓沨教授在繁忙的会议中间,远程参加本次论坛。她介绍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全球调研情况,分享了国际视野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发展趋势。接着,何高奇教授分享了关于“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数字化智能教材建设的最新研究报告,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革新教材形态与教学体验。随后,复旦大学王轶彤老师介绍了“聚焦计算思维和数学思维培养的算法课程教改”的进展,阐述了其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同济大学罗烨老师就“AI时代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困境和应对方案”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研讨会进入了精彩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算法教学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这一主题,郑红、罗勇军、周春樵、赵慧娟、林绍辉和石东昱等老师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华东理工大学郑红老师结合研究生算法课程的教学,分享如何通过专题式教学帮助学生弥补起点差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本研一体”的教学理念。华东理工大学罗勇军副教授认为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艺术。他强调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并应从多角度入手,如课后布置一些蕴含思维方式、富有趣味性的算法模拟题,来引导学生爱上编程。上海理工大学周春樵老师将焦点放在了算法设计与算法竞赛的结合上,并特别提到了课程思政的融入,建议可以引入来自交叉学科领域的老师共同参与,丰富教学视角。上海海洋大学赵慧娟老师分享了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介绍了如何根据学校特色来开展教学。赵老师抛出了“学生课堂提问变少,如何有效增加互动”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林绍辉研究员分享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编程问题的教学思路,并介绍了他关于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最新研究论文,展示了前沿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教学。石东昱老师介绍了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情况,强调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量子算法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与专家学者围绕“算法教学的方向与路径”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专业的分享与探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各种观点的碰撞不仅启发了与会者的教学与科研思路,也激发了广大师生对算法领域未来发展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不同高校之间在算法教学领域的相互了解,更为未来跨学科合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共同推动算法教学改革创新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算法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 200062

沪ICP备05003394


Copyright 20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